文 :MoneyPlan
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理财经验
追求低风险下的高收益
对于当下的经济周期很多人都存在一定的误解,对于一个正常的经济周期来说,往往是因为消费端的需求减弱,进而导致上游供应减弱,上游供应收缩意味着需要的工作岗位减少,工作岗位减少意味着消费力进一步减弱,进而使得整体经济开始衰退。
典型的例子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往往伴随信用的扩张,就好比你考上了公务员,领导承诺一年内给你加薪升职,你感觉自己前途一片光明,正是意气风发春风得意之时。
此时的你决定犒劳一下你自己,奈何工资不太够,怎么办呢?反正下个月工资是一定发的,未来一年还会加薪,于是你选择贷点款。
随着继续升职、加薪,你的欲望也在不断膨胀,过惯了好日子怎么会想过苦日子,于是贷款的额度不断在上升,但是此时的你还没发现你的升职加薪频率已经从一年下降到了两年。
直到有一天你发现要还款时,你的工资已经不足以还清贷款,相应的,你的消费能力也到达了阈值,当消费需求停止了扩张,接下来便是供给端缩减产能、削减劳动力,人们开始失业,失业导致消费能力进一步下降,同时信用风险开始发酵,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正常的经济衰退周期。
然而现在的情况是,居民信用还处在扩张期,但疫情的冲击使得消费直接下降到最低,并不是需求不旺盛,而是实在没有消费的渠道;
可对于企业而言,此时已经提前进入了需求停止扩张的阶段,甚至是跨越了几个阶段提前进入倒退,起初企业还可以通过贷款来维持空转(没有营业收入只有成本),可随着疫情的持续与反复,很多企业的现金流因为信用额度被空转快速消耗而难以为继,不得以需要提前缩减产能降低成本,这就是为什么在疫情初期很多企业放出了口号不放弃任何一位员工,到一年后开始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原因。
再回到居民的视角,疫情首年有个关键词叫“报复性消费”,被隔离久了,放开了只想好好消费一把。结果第二年就开始节衣缩食,因为很多人隔离回来发现公司已经没了,突然就变成了无业游民。现在第三年了,我们会发现已经有信用风险开始发酵,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烂尾楼停贷就是较为典型的事件。
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的消费意愿下降是肯定的,毕竟可能昨天还和你一起蹲坑摸鱼的坑友,今天连带着公司都直接消失了,你说不担心自己的坑位不保是不可能的。
在这种互相作用之下,虽然和正常的衰退在过程上过程殊途,但在结果上同归。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一下两者在过程上的区别就能发现,一个正常的衰退过程,往往是“没钱花”;而当下的衰退过程,是“有钱,但我不花”。
这可不是空穴来风,截至7月数据(下图9),M2(社会上总共流通的钱,包括存款)和M1(不包括定期存款)的剪刀差进一步扩大,一句话概括就是——有钱,但就是存着。
同时,随着M2(社会上总共流通的钱,包括存款)的持续上升,社会信贷规模却在持续萎缩(下图11),一句话概括——喝多了水就是尿不出来,难受。其实还是上面图9的问题,钱确实是多了,但是没有流入实体经济,就只是在银行里放着空转;还有一种说法是企业融资得来的钱不急于投入生产而是存进银行,自己贴一点息差,保持资金实力等着竞争对手熬不住了接手市场份额。
通过以上两个数据可以发现,中国的经济有着衰退的皮却没有衰退的实,企业在憋尿,居民在观望。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是,媒体很喜欢截取一些经济学家演讲中的一小段话大肆宣传,把专家两三个小时的演讲浓缩成二三十秒,底下评论一片“砖家”,很有意思。
回归主题,综上所述现在就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这个定期存款的问题,资金不流入实体经济光在银行里躺平了空转,一方面会导致通货膨胀加速,因为钱是越来越多,产量越来越少,物价就会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无法提振实体经济。
国家从2021年以来对定期存款的动作可谓是大刀阔斧,先是取消了靠档计息,接着一年半内三次降低定期存款的利率,9月15号又调整了一次,下降了15个基点。
一句话概括国家的意志——别躺了起来干活。目的在于通过降低储蓄利率的方式刺激这些定期死钱从银行里出来流入实体经济。
我还是那句话,在我们国家,要充分理解什么叫“民主专政”,要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特色”二字,我们国家想做的事情就没有做不成的,所以说不要怀疑这事能不能成,你就当他已经成了。
很多人会觉得现在的经济已经走过了山顶后面全是下坡路,可通过数据和经验我们可以发现,这其实只是上山路上经过的一个小土包。
一句话概括——保持乐观,未来可期。
特别提示:
本文仅为信息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